历史背后的故事--东汉

东汉

孔融

153年-208年,字文举,鲁国(山东曲阜)人。东汉文学家,“建安七子”之一,孔子二十世孙,死于曹操之手。其他六子是:王粲、陈琳、徐干、阮瑀、应玚、刘桢。

196年(建安元年),袁谭攻北海,自春至夏,败,逃奔山东,孔未带妻子,被袁掳。同年汉献帝迁都许昌,征孔为少府。

孔天下名士,曹宦官之后。孔尽忠于汉,曹行己政策最大障碍之一,灭孔全族(因孔的《父母无恩论》),《孔文海集》亦失。但因曹杀孔罪极重,西晋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都未为孔立传。!

孔曾反对恢复肉刑。

陈韪来李膺府弟,陈说:“小是了了,大未必佳。”孔回:“想君小时,必当了了。”李膺:“高明必为伟器。”

曹操在判处孔融死刑的《列孔融罪状令》中,陈述孔融的罪行是“违天反道,败乱伦理。”

《后汉书》孔融本传记载,孔融曾与好友祢衡议论说:

父之于子,当有何亲?论其本意,实为情欲发耳。子之于母,亦复奚为?譬如寄物缻中,出则离矣。

胡适日记中写道:

我生了孩子以后,虽然养育了他却从来不敢自居有什么恩情。我常常想:如果孩子高兴,我就心安理得;如果孩子活得不开心,我就会觉得很内疚,因为他是我带到这个世界上的,而不是自己要来的。如果我不带他来他不就没有这些不快乐了?

后感

  • 让梨初看是懂事,但也是小小年纪城府深的表现。让梨故事的父母是在让孩子们自相猜测,看其表现,然后以大人眼光来衡量孩子的做法是否正确。这种没把问题说清楚的做法,很容易让孩子往坏的方向发展。–人治型社会
  • 争梨是资本主义常用的手法。父母明确跟孩子们说最大最好看的那个梨最优,想得到它,你们要竟争。而且规则简单公平易懂,且有家长这个裁判。这种做法能培养孩子的竟争意识,让孩子觉得想要得到最好的,不是依靠父母给予,而是要靠自已努力争取(明争,无“让”的城府,暗斗?不可取)!它正视人的天性和权利,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,实现人的权利与义务之间、个人利益诉求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统一。–法治型社会